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栈申请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展厅 | 帮助中心
  书法艺术名家 迟志邦 太阳 艺栈
  chzb.sh1122.com   国际服务席号: 6349
最新博文:
首届中国榜书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下)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上)      谈 迟 志 邦 的 书 法 理 论 研 究      有关蔡邕的一些疑问      “水” · 易经 · 书法·     
我的动态    
我探索书法美学的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2008-04-24

尊敬的邹德忠先生:

遵嘱将有关情况汇报一下。

我的第七界讨论会论文发表后,各方面反响很好。发奖会上周俊杰与陈振濂争着点评我这篇文章。周俊杰在会上说: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优秀论文,立意深刻,逻辑严谨,引证丰富。前些年我还有好多人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都没有这篇文章深刻。文章的每个观点后面都层层剥开,有可靠的观点支撑,很有说服力。建议用十万字的篇幅展开论述,搞成一本专著,影响会更大。淄博书协副主席孟鸿声说您的文章给我解开了一些长期困惑的问题。还有很多本地外地参加研讨会的同道向我都表示了类似的感触。
     十分感谢您对我论文的评价。目前您的评价是最高的,也是最确切、最深刻、最有远见的,正符合我心中的目标追求和学术定位。

多年来我就是因为看到了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和探索深度在书法理论史上具有的重大意义才下定决心、锲而不舍,作为自己后半生奋斗的目标的。心中怀着一种发明了专利的那种兴奋和自信,藐视着某些无知的嘲讽、不解、误解、阻拦等等,坚定地走自己所认准的路。当然中间也有过犹豫彷徨,主要是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精力有限与研究工程量的浩大之间的尖锐矛盾。在红尘滚滚争相发财的氛围中,要买书、读书、写字,几乎成为“另类”,其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我名义上在银行工作,似乎捞钱很容易,殊不知我这种没有一个同路人的路子,周围也根本找不到几个真正理解我的人!于是也就只好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我总有一天要一鸣惊人的,我搞的东西就是想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位置的!于是当官发财的事都不去想了,也就必然不在这方面作相关的努力了。但越是特立独行,买书买笔墨纸张就越往往得自己掏钱,于是也形成一种劣性循环。这些年就是这样艰难走过来的,内心既是自傲的,又带着一种酸楚和内疚,因为我毕竟还有家庭、亲人,他们是把我当作经济支柱的,但没能支得好。而且因为我从小身体弱,精力并不充沛,搞点东西来得慢,如果不是这个探索课题太诱人、太重要,我恐怕早就“缴枪”了。这方面情况可参考后面我女儿的文章。

 

一、研究的起因   1985年我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从《书画函授报》上第一次看到谈论书法美学的文章,感到很新奇。因为那时侯脑子里还有“追求美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子,而我是学工科的,文史哲基础几乎是零,于是对书法为什么会产生美发生了浓厚兴趣,继而开始想这方面的道理。有了感想就记下来,现在看来这些感想虽然还显粗糙甚至幼稚,但却是我今天能搞出点名堂的可贵的滥觞萌芽。后来越想思路越宽阔,发现其中奥妙无穷,于是就上了“瘾”,越搞兴趣越浓,一发不可收拾。至1988年函大毕业交论文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攻克书法美学的突破口,以《书法美的力感原理》为题,呈交了毕业论文。

这时候在我思想中,已经明确了书法之美的深层原理就应该到自然规律到科学知识里面去找,开始确定今后就以这个大难题为目标,坚决攻克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旅,业余时间全部心思都投入其中,可谓殚精竭虑。

二、我的兴趣爱好   虽然我小时侯虽然爱好文艺却因为没有条件正规地拜师学艺,是一个地道的“土包子”,但周围的人却总夸我多才多艺,这毕竟从客观上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奖赏和激励。我的遗传基因也算是有艺术根底。爷爷是个京剧迷,父辈都有音乐爱好,字也写得很好,外祖父母一个会吹拉弹唱,一个善巧手绘花,所以从小虽然生在偏僻的山村里,但对艺术的天赋也有一点,追求也很强烈。文革中开始书写毛主席语录,画毛主席像,办小报、办黑板报、大专栏,直到大学、到单位,几十年一直保持着对艺术追求的感觉,包括摄影、根雕也都玩过。同时自己也是宣传队的积极分子,学校里、村子里、单位里演节目、演样板戏,都少不了我,画布景、化装、乐队伴奏,虽然够不上科班水平,却在当地影响颇大。在大学农场里曾徒手在墙上书写过两米字径的大标语,引为美谈,这种气势也为我写好榜书提供了底蕴。这些都是与艺术的深厚缘分,不断的滋养,所以才使我始终耿耿于怀,比周围人多出了一些敏感和执着。

我可能算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主义者,什么事都想追求周全到位,追求最美最佳状态,尽管往往是徒劳的。文学中最喜散文,喜欢那种散淡清秀、深邃隽永的意境;色彩中最喜欢绿色系列,后来渐知,原来绿色在光谱中处黄金率(中和)位置,是天地交合的生命之色;原先并不喜欢哲学,也不喜写论文,认为太枯燥,但长年干办公室文字活儿,逼迫上了道,让思维也向哲理、思辩模式亲近,没想到对于后来的书法论文写作倒成了一点优势。

三、我的性格特征   我这个人好奇、好学,较真,其实胆子很小,见不得血腥的事,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大家都舒服。最痛恨欺负人、撒谎、诈骗的事。一生最崇拜的人第一是科学家,第二是艺术家。科学家求真,贡献大索取少;艺术家求美,让人们愉悦。这两种职业都须天才,都不是弄虚作假可以作好的,再加学了工科专业,思维更加较真求实。这种思想模式搞科研是需要的,但放在社会中就麻烦了,就活得很累,当官的路也被自己不经意中堵死了。而艺术是要较真的,所以我虽然身在政界、商场,心却依然在科学、艺术那里。前三十多年虽然忙忙碌碌,却一直没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成就,自尊心、争强好胜之心驱使着我不甘埋没,要在后半生的道路上搞出点名堂。所以当书法美学这块处女地闪现在我面前时,我感觉我的一生终于找到可以展现自我价值的用武之地,其价值不亚于陈景润搞的歌德巴赫猜想,它的实用价值是未知的,而我搞的绝对是现实的、可用于实践的。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科学家要有艺术家的头脑,艺术家要有科学家的思维,这是十分深邃的真知灼见,是凡夫俗子不能深切体味的。我虽达不到如此境界,但至少是与这种类型沾边。

我对新奇的东西总要问个为什么,即便日常工作中写那些八股式的文件,我也总想有点新意,不情愿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性格,但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很有被扼杀的可能,不但活得很累,而且会遭人非议,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所以我能将书法美学探求延续下来也是性格赋予我的一种幸运。

四、我的灵感来源   我自小是学校里的学习尖子,充满理想和憧憬,文革开始,打碎、中断了追求,曾一度很颓废、消极。1973年推荐选拔加考试,才有幸以极限年龄进入大学,就读华东水利学院,一半圆了读书梦,一半圆了跳出农村苦海之梦,就是未能圆艺术之梦。曾想转校江苏师院学美术,未获批准。在学校里学习的是有关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喜欢看《自然辩证法》之类的课外读物。毕业到单位了,自己总想搞工程当个好工程师,但说了不算,领导非要你搞好文字、搞好情况汇报。于是业余时间就根据兴趣看《飞碟探索》《气功与科学》之类的书,对气功、特异功能方面的事很感兴趣。这些知识对我解除烦恼、升华境界还真发生了不易觉察的作用。它们使我从更高的境界来看人生,变得超脱、清高,很容易摆脱世俗苦恼。所以在我最失意的那段时间,这种世界观给了我巨大的力量,让我渡过了难关。

应该说,我的工科知识在工作中应用的不如用在书法研究上的多。这也算歪打正着。真正使我在书法美学上顿开茅塞的还是所学的工科知识。比如线条的质感、力感,如果不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找根据,那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定性定量的科学解释。书法的美学现象也是一样,它脱离不了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也就脱离不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范畴。但没有这种知识结构或这类思维的人,你不知要费多少口舌也未必能让他站到这个轨道上来思考问题。所以在书法理论研究领域里,我有着独特的知识结构优势。

另外,我的祖父对易经很有研究,占卜也很灵验,这使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比其他人更多的亲近和理解。所以当古人书论中说书法源自八卦时,我就很容易接受,是抱着寻根而不是排斥的态度去琢磨的,当然其效果也肯定与别人不一样了。

所以我的性格和知识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善良的根性,艺术的敏感,浪漫的理想,执着而完美的追求,发散型的理性思维,且习惯于将边缘学科知识相互贯通。

我们搞书法美学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也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达到专家水平,所以我买书、读书始终是围绕美学研究这个中心,向外辐射,只要与美学有关的领域就去涉猎,只要能与论证书法之美有关的,哪怕只有一段话,也要将书买下。买回的书先粗读一遍,迅速找出所需要的观点、论据,划线标记,或加注眉批,写文章时一翻就可找到。

六、我所涉猎的学科知识    我常年订阅了主要的书法、美术报刊,新出版的专著也尽量及时邮购,还先后订阅过《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史哲》《孔子研究》《美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为的是能及时掌控理论界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理论成果,看是否超过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前些年还大量剪辑报刊资料,同时也摘录了几万字的读书卡片。对科学界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于我的课题有关的信息都尽量搜集,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努力保持一种与科学亲近的敏感性。

所购书籍,虽然总量不是很多,但涉及了哲学、历史、天文、生命、生理、神经学、美学、诗词、文学、戏曲、音乐、美术、物理、中医、周易等等,特别是边缘学科的相似论、相对论、系统论、全息论、符号学、科学与艺术、物理学与艺术、物种起源、特异功能等等,凡是与揭开美学奥秘挂边的具有新角度、新观点的书籍,都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在不少书法同道看来实在是很不以为然的怪异、另类的作法。

但这些报刊书籍资料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思路,锤炼了思维模式,既使我越发感到自己知之甚少,越发坚定了攻关信心,也使我越发自信,因为我走的是独特而清苦的探索之路,是别人不容易看得请、不敢轻易走下去的路,所以也就更增添了责任感和自豪感,所以才能耐得二十多年的清苦和寂寞。

六、我的思维模式   我自我定位是发散型、探求型思维,也可以说是浪漫型幻想型思维。即思维方向不受既定程式的束缚,但这不等于说这种思维是随意的、即兴的、无根据、无规律的。我从来不将问题先入为主地设置为唯一答案,或将问题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我是牢记古人“万物一理”的训诫,努力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再返回到“一理万物”的共性,在两者之间反复贯通,最后确定为一种坚定不移的新观点。

思维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所产生的效果差别是很大的。一种人是主动去问个为什么,寻找答案;一种人是你告诉他是为什么了他可能还直摇头不相信,所以你想让后者来攻关难题那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还要自发地确立科研题目、自己“立项”。

中国书法是古人的智慧完成的,古人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模式,今人不可能重复,也没有必要重复。但古人的思维模式是十分高明的,今人需要解释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要解读中国书法的奥秘,必须首先走进古人的思维模式,体验他们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将古典语言转换成现代语言,古为今用。不理解古人,我们的理论只是隔靴搔痒;只是跟在古人后面鹦鹉学舌、原地踏步而已,甚至连古人的皮毛也没学到。

现代科学的特点是纵向深入,对单项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但同时带来的弊病就是容易脱离整体,脱离系统,走向极端,将局部的现象夸大为整体特征,以支离破碎的观念来作为指导全局的理论。因此今人所要做的,应该是既有现代的分析手段,又有古人的概括统摄能力,真正将问题看得透彻。边缘科学的诞生也就是为着解决过分肢解的同时需要及时整合的矛盾。

中国哲学之根在易经,所以中国文化都带着浓厚的阴阳辩证味道,如中医、武术、兵法、诗词、书法等等。易学可以说是一个深邃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宝库,囊括了今天的矛盾论、系统辩证论、相似论、相对论、信息论、符号学等丰富而科学的哲学思想,老子孔子的伟大思想其实就是易学思想的推广和延伸。由此也可知汉代儒学大兴,象蔡邕这样精通黄老、律历、音乐的大学者,其阅历、智商、知识结构、学术地位等都完全具备了从哲理上对书法本质进行透视的能力,所以可以认定,蔡邕能够写出《笔论》《九势》这样的文章毫不奇怪,绝不会象有人考据的那样是伪托。偏执烦琐的考据如果不结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逻辑来分析,往往会钻到死胡同里去。

易学里的“立象尽意”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符号学理论。所以古典书论里始终贯穿着这种美学思想,总是以万物之象来比拟书法点画形质。而我们今天已拥有了现代科学手段,很多问题可以由过去的模糊定性进步到精确定量,定量分析的好处是将事物观察认识得更清晰、深刻,更便于多数人理解和具体操作。事实上我们书法教学中一笔一画地分析特征、用笔,计较长短粗细方圆曲直,本身就是在做定量分析了。所以当我们正式将定量分析作为一个方法提出来时,有人盲目反对是没有道理的,或者说这是与自己正实践着的原则自相矛盾的。基于这个道理,我在研究中坚持朝既定性又定量的方向努力探索,最终与黄金律又贯通了内在联系,使问题的研究又深化了一步。古人之所以一直沿用模糊思维法,并非他们排斥定量分析,而是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了他们,想用却没有手段。

所以我们今天重视并深入展开定量分析,可以说是接过古人的“接力棒”,充分运用现代手段完成他们的千古心愿。

我们常常说西方的美学思想或认知方式如何如何,在用中还是用西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我认为对于书法来说,已经不存在中或西的问题了。因为现代科学文化体系的普及,已经难分国籍中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只说古典和现代就可以了。象我在研究中运用的力学知识,已没有必要再加上西方的标签了。

我的思路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是指南,是方法论,现代(包括西方)科学知识是工具,是手段,经过反复融通而整合,回到真理、大道的本来面目。这应该是解决重大学术难题也包括书法美学难题的不二法门,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在方法论上,首先我对事物观察的参照系、更换角度看问题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了东坡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邃哲理性,也看到了原来同一方法可以在诗词、美术、工程、经济、哲学、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找到验证,即真理的普适性,由此才胆敢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写了《书法美学的出路》发表在《书法导报》上。

其次我自以为有了独创性的见解。一是中庸之道的分类,二是理论的“循圆说”。

(一)对中庸美学的研究,张弩先生曾给予了启发深化的提示。他当时是《书法艺术报》总编,对我的稿子提出建议:解决狂草与中庸的关系将是书法界重大课题。于是我前后化了四个多月集中思考,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中庸美学的五分法对应表,其重要意义有二:一是在中国美学(或哲学)史上虽然王铎对孔子的思想有所阐释,曾经有将异端与时中、狂、狷、乡愿并列的提法,但一直被淹没在史尘之中,没有形成影响,而且对这五种分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进一步阐释。而我的“对应表”则首次将中庸美学的五种状态明确了相互关系,指出了中和是最高境界,狂狷是等而次之的境界,异端与乡愿是远离中和的极端状态,狂与狷是中和的两翼,中和在它们的碰撞、对比中存在,它们是社会中大量的常见状态。极端属于丑陋、丑恶一列,是审美中排斥、挞伐的对象,但它们常常能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中庸的可贵,引以为鉴,它们的破坏作用有时也会成为打破旧秩序、旧框框的原动力或催化剂。二是,我将五分法推广到了所有领域,这是以现代知识证明中庸哲学的科学性、深邃性、普适性,将千年历史上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曲解、误解予以廓清,更适合于民众对中庸之道清晰、准确、深刻的解读和把握。我的结论是,中和标准应是随着事物不停运动的过程而对应变动着、调整着的“活”的标准,因此,中和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变中有衡,衡中有变,变而有度,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我关于中庸理论的独创阐发,坚信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贡献,只是并未引起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就毋庸说其他学术界了。如果发表在哲学期刊上,相信专家们应会给予相应评价的。

(二)“理论循圆说”,我觉得也应该算是我的创建性观点,即任何一个问题只要追问三层,就会回到问题的起始点。为什么?因为几何原理是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唯一的圆,事物只要在不受太大干扰的前提下沿着惯性方向前进,画出的就是一个圆,但却又不会重合,因为在回答的过程中,时空又变化了、前进了。所以从正面看,是回到原始问题,而从侧面看,则是一个不断延伸着的螺旋轨迹。于是再问下去,等于向第四层、第五层寻求原因,问题便开始“活”起来,运动起来,而且开始向其他领域延伸,于是产生了边缘学科,显示出事物的全息性。这才是宇宙事物的本来规律、清晰联系和真实面目。做任何学问只要进入第三、第四层面,就会出现超出常人的见解、观点和成就。

书法问到第一层,就是技法层面,即应该这样那样来写;问到第二层,就是回答古人是这样写的,王羲之、米芾他们都这样写的;问到第三层,为什么这样写可以,那样写就不可以?这就要探询、触及书法之美的本质了,比如蔡邕《笔论》《九势》里的“若…若…”“纵横有可象”等等,包括后来千年书史上总是以物象喻书象,说明书法之美就美在模拟物象及其所蕴涵的规律。再问下去,就要回答美学问题,于是就涉猎到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考古学、人类进化史、物理、化学、宇宙场力规律等等一切与发生美感有关的知识。不断追问的结果,一方面使问题逐步向纵深延伸,一方面又逐渐回到问题的原始起点,然而这却是一种完整反映事物本质、原貌的高层次的回归,是可以上升到公式、定理、规律、法则、共性境界的回归,这时候产生的抽象或者说符号,就是一种对众物、众理的浓缩、概括、集合,书法形质就具有这样的属性。

只有搞通这些,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审美发生机制,进而理解书法审美发生机制。因此我认为书法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现代手段、现代语言,将书法形质的抽象过程和抽象原理,以深入浅出的风格、严谨的逻辑、丰富的论证,象做数学证明题那样做出来,准确而完整地解读古典书论,将书法之美的本质清晰明白地展示给现代公众。

当代书法美学研究面临的任务虽然十分艰巨,属于浩繁的系统工程,但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从揭开谜底所要具备的要素来说,我们基本上什么也不缺了:古典书论、经典哲学、艺术样本、现代科技、先进手段、经验积淀,都足够我们用的了。现在所缺的是展开研究的战略思路的选择、方法论的确定、具体手段的认可、论证逻辑的可靠性确认等关键性问题如何解决。好比偌大的仓库里,各种型号的汽车配件都有,但要组装一部最新颖最先进的“概念车”,并非所有零配件都用得上,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组装师必须既熟知设计意图和设计细节,又很熟悉零件性能,才能从这众多零配件中准确挑选出最需要最合适的进行组合。

我们以往研究中的缺陷在于,要么对古典书论隔靴搔痒,浅尝辄止;要么囿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见,不肯再去发掘问题的第三、第四层次以至更多层次的为什么;要么视古典精华为糟粕古董,企图以纯西方的立场来阐释书法奥秘,甚至故弄玄虚,以炫耀生僻概念新潮词语来哗众取宠;要么是见木不见林,以偏概全,执其一端而自以为是,等等。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当今社会的“理论碎片”现象:“大一统”的“绝对化”式的真理被批判为极左之后,我们又不知不觉地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人人都在极力张扬个性或标榜代表真理,张嘴都说“我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实质上就是在消解真理,扭曲蔑视审美标准,这种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书法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气,这是搞好理论研究的很大障碍,也是出不了大师的重要原因。

 

    到现在为止,我的书法美学研究工程可以说答案已经出来,剩下的大量工作就是整理发表,公之于世。目前已经发表的文章只是我多年思考成果的一个浓缩,或者说只是一个概括的脉络、提纲。而详细的、展开的论证,将真正揭去那层神秘面纱,更清晰地看清书法之美的深层奥秘,千古玄论将变成可以定性定量的可以进入技法操作的具体理论。这不仅不是肢解了书法之美,而且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古人的伟大智慧,会使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整合这种肢解——极精细的剖析会带来极高度的概括、升华,因为我们中国哲学的骨子里就是擅长综合、概括、善于捕捉主要矛盾的。这好比先有了中医中药理论,然后再建立现代实验室去化验分析,以定量来验证定性,必定会使传统的理论再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以上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20071120

 

评论(0) | 阅读(354) | 我的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您来做第一个为该作品点评的人吧~

| 共0条留言 | 页次: 1/0 | 10条留言/页 | 第一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后页 转到:
  发表点评                                            目前有0人对该作品发表了点评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的二维码           

我的传媒中心 更多

 


我的互联网信息 更多
Baidu
Google

我的30国介绍



我的服务团队       服务流程 演示

直售服务电话: 点击查看
第一经纪人: 点击查看
全国画廊网点: 点击查看
全国经纪人网点: 点击查看


我的保真鉴定库       演示 更多



我的作品点击TOP10

临摹放大 明赵秉忠《状元卷》 ()
行书唐刘禹锡《陋室铭》 ()
趣味草书缭绕 ()


我的最新动态

首届中国榜书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下)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上)
谈 迟 志 邦 的 书 法 理 论 研 究
有关蔡邕的一些疑问
“水” · 易经 · 书法·
一“点”之察 可释疑案——兼答龙鸿、王玲
我探索书法美学的有关情况
《书法导报》首届当代书法论坛特邀论文:论
莫让好书擦肩而过


访客最新留言

各位同道、师长
2011-11-27 22:35:51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已开始用多年来研究的理论成果来进行创新尝试。目前的作品刚露端倪,以后将会加快步伐。希望各位师长、同道、好友,多加教正为盼!我将于2011年12月3日在深圳市布吉西环路的文博宫艺术馆举办平生第一次书法个展,诚挚欢迎各位能届时光临指教!该展由中国书协研究部、山东省书协、深圳文博宫艺术馆…
你的学生——赵
2010-12-07 16:11:50
迟老师:您好!作为您的学生,好久没有见到您了,很想念您。今天又一次在这里欣赏了您的书法大作心情特别好。我又拿出您的《博爱》,反复地欣赏。
馥桂馨晓
2008-07-03 17:50:22
迟老师:谢谢,您老为我书写的字《馥桂馨晓》我一直珍藏吾室,成为我们小俩口爱情的见证。再次感谢!!!
馥桂馨晓
2008-07-03 17:48:14
谢谢
迟志邦
2008-06-23 14:55:53
各位网友同道:感谢大家关注和鼓励!我目前主要精力仍然放在书法美学研究上,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多年研究的成果已经出来,需要加快整理,争取早日问世,更希望是以有价值的面目与同道见面。所以上网时间很少,有些回复也不及时,敬请原谅。
我要留言 全部留言

书法艺术名家迟志邦官方网站 | 电话:点击查看 | 帮助中心
15966647833 4006406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 B2-20041068号 信息产业部:鲁ICP备 09036950号
打开
关闭